在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网络信息安全不仅关系到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也关系到国家安全和主权、社会稳定。5月26日下午,上海论坛圆桌会议上,结合全球互联网的发展态势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经验,探讨了大数据时代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认为,现今网络传播发展有三大背景:市场化、全球化和技术化。这三大背景影响了传播的利益格局,让思想多元化、信息碎片化。而如何在多元化、碎片化的大数据时代寻找客观意义上的“真实”、保障网络信息安全,是本次圆桌会议讨论的关键。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2年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多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网民的信息安全治理,但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仍然极为严峻。主要问题如下:新型的信息安全事件不断出现,且迅速向更多网民蔓延;导致信息安全事件的情境日益多样复杂化,令网民防不胜防;信息安全所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到较大规模,接近200亿元;发起信息安全事件的因素已从此前的好奇心理升级为明显的逐利性,经济利益链条已然形成;信息安全事件中所涉及的信息类型、危害类型越来越多,且日益深入涉及网民的隐私,潜在的后果更严重。
也有人认为,要解决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首先应该充分分析社会上的各大、小公司,相关管理机构在网络信息管理上的漏洞,找到最不安全的洞在哪里,方能对症下药。中国社会的网络信息安全并不是单一机构就能解决的问题,多组织、多部门、多方面的支持才能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与此同时,提高社会的伦理道德意识,更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
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触角深入了社会的各个角落,网络世界没有国界,网络信息安全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社会难题。保障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各国通力合作共同应对是全世界的普遍共识。但事实上,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各国都有不一样的定义和衡量标准。网络信息安全既涵盖了硬件技术层面的系统安全运行问题,也包含了系统中的数据和信息安全问题。复旦大学传播与国际治理中心研究员沈逸提出:如何让各国在坚持各自的价值观和衡量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通力合作,是保障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方法之一。这好比“求同存异”的思想,在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定义上,各国可以有自己的底线和标准,但是这并不影响国家间进行合作,共同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