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根植于物联网及具有移动智能的可穿戴设备,因其感知并记录用户身体和行为的“一切”信息,故引发业界对用户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担忧。
一年一度的CES周五在拉斯维加斯落幕,沉寂了十年的智能手表在这届展会上死灰复燃,可穿戴设备从概念走向现实。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根植于物联网及具有移动智能的可穿戴设备,因其感知并记录用户身体和行为的“一切”信息,故引发业界对用户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担忧。
图为美国用户经由谷歌眼镜拍摄到的首例视频截图
一、可穿戴设备被CES引爆
可穿戴设备被认为是继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之后又一颠覆性产品。本届CES,除新增智能家居和车联网两大亮点外,几乎成了可穿戴设备的竞技场。Garmin、Intel、Sony、CSR、Fossil、Pebble等国际巨头分别展出了健身腕带、智能腕带、健身追踪器、蓝牙智能首饰、高端智能手表和不锈钢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
有人统计,本届CES展出的各类可穿戴设备不下100种。
二、可穿戴设备未来无处不在
可穿戴设备具有可计算及移动、智能、互联特点。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可穿戴设备将伴随人们的日常生活、智能家庭、医疗保健和健身运动。目前可穿戴设备多以具备部分计算功能及可连接手机和各类终端的便携式配件形式存在,主流产品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1. 以手腕为支撑的watch类,包括手表、戒子、腕带等产品。
2. 以头颈为支撑的Glass类,包括眼镜、头盔、头饰、领带、耳机等产品。
3. 以脚部为支撑的shoes类,包括鞋、袜、脚链,或将来其它脚腕饰品。
4. 以腰部为支撑的girdle类,包括皮带、腰带及减肥瘦身带等产品。
此外,非主流的功能性产品还有拐杖、轮椅、绷带、书包、服装等。未来,甚至钮扣等细小产品都有可能成为智能可穿戴设备。设想一下,如果智能手表收集个人生理信息并将数据传送到手机上,手机将可以根据生理指标提醒用户是否需要涂抹防晒霜或保湿乳,可穿戴设备已经从健康监测、行为监护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