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由(Free)到开放(Open)
自由软件(Free Software)
"自由软件"的英文是"Free Software",这不免为许多人所误解,人们经常把它和"免费软件"连系在一起,免费的恰恰都是些低级的,这使得自由软件蒙上了一层阴影。
1998年2月3日,在前瞻学会(Foresight Institute)的黑客兼自由软件开发人员Eric Raymond和Christine Peterson的带领下,提议采用"开源软件(Open Source)"这一名字代替现有的"自由软件"。
微软: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其实一开始我是拒绝的
对于开源,一开始,微软是拒绝的。微软的前总裁鲍默尔还曾经将Linux比作恶性肿瘤,他认为,我们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保护知识产权,并获得与之对应(永久)的收入。但是,敌不过民众的呼 声,时代的变换。开源,Linux发展迅猛,微软开始软化,最后总做出了抉择。作为一个以销售软件版权为主要盈利方式的公司,微软也开始开放了部分源代码。
发展历程:以Linux为例
可以说开源的发展离不开Linux的支持,直到现在还有人在问Linux系统的创始人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有没有后悔没有注册Linux专利或商业化?Linux的回答是:没有后悔。实行商业化可能会毁了Linux,像现在这样和谐成熟的开发者社区就不会出现,Linux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全面。
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
被誉为“Linux之父”的电脑程序员林纳斯这样解释开源的意义:“一个人做事情的动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求生,二是社会生活,三是快乐。当我们的动机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阶段时,我们才会取得进步:不是仅仅为了求生,更是为了改变社会,更理想的是——为了兴趣和快乐。”
2002年,这是Linux企业化的一年。2月,微软公司迫于各洲政府的压力,宣布扩大公开代码行动,这可是Linux开源带来的深刻影响的结果。
2003年,NEC宣布将在其手机中使用Linux操作系统,代表着Linux成功进军手机领域。
2008年,光是在Linux系统成百上千个分支中的Ubuntu系统,用户量就已经超过了800万。这时候,在中国,Linux系统更是分布在政府、教育、电信、金融、制造和零售等各种行业。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