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联网体系结构来看,信号的传输和处理跨越了传感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多个通信网络,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等问题都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所不容忽视的问题。根据物联网自身的特点,除了面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传统网络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着一些与已有移动网络安全不同的特殊安全问题。这是由于物联网由大量的机器构成,缺少人对设备的有效监控,并且数量庞大,设备集群等相关特点造成的,这些特殊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物联网设备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取代人来完成一些复杂、危险和机械的工作。所以物联网感知节点多数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场景中。那么攻击者就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对他们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操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
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感知节点通常情况下功能简单(如自动温度计)、携带能量少(使用电池),使得它们无法拥有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而感知网络多种多样,从温度测量到水文监控,从道路导航到自动控制,它们的数据传输和消息也没有特定的标准,所以没法提供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
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核心网络具有相对完整的安全保护能力,但是由于物联网中节点数量庞大,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因此会导致在数据传播时,由于大量机器的数据发送使网络拥塞,产生拒绝服务攻击。此外,现有通信网络的安全架构都是从人通信的角度设计的,并不适用于机器的通信。使用现有安全机制会割裂物联网机器间的逻辑关系。
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设备可能是先部署后连接网络,而物联网节点又无人看守,所以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签约信息和业务信息配置就成了难题。另外,庞大且多样化的物联网平台必然需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否则独立的平台会被各式各样的物联网应用所淹没,但如此一来,如何对物联网机器的日志等安全信息进行管理成为新的问题,并且可能割裂网络与业务平台之间的信任关系,导致新一轮安全隐患产生。
综上所述,物联网的安全需求就是物理安全、信息采集的安全、信息传输的安全和信息处理的安全。安全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确保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网络的容错性。
自动化企业关注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的三层结构,决定了物联网安全机制的设计应当建立在各层技术特点和面临的安全威胁的基础之上。物联网安全的核心是感知信息的安全采集、传输、处理和应用,所以物联网的安全模型可以描述为:安全的信息感知、可靠的数据传送和安全的信息操控。
市场需求就是自动化企业的前进方向,一些自动化企业将眼光投向了物联网安全领域。在针对安全与保密认证、海量数据处理和多核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2011风河开发者区域大会”上,风河公司CTO(首席技术官)、嵌入式计算资深专家Tomas Evensen分析物联网安全时,说道:“物联网的安全性要求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这些设备自己必须是安全可靠的,不仅要可靠地完成设计规定的功能,更不能发生故障危害到人员或者其他设备的安全;另一方面,它们必须有能力防护自己,在遭受黑客攻击和外力破坏的时候仍然能够正常工作。因此,智能化网络化的设备在设计开发时就必须遵循更严谨的方法,在此过程中还必须经过严格的测试。”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