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由中国清算协会主办的“网络支付安全论坛”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在其《中国网络支付安全白皮书》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网络支付安全风险可控,而且趋势向好。
他认为,中国网络支付行业在短短十多年间从零自然增长到4万亿规模,如果没有过硬的风险控制和强大的数据管理能力,这样的规模不可想象。过去数年国内支付企业在安全领域的投入相应较多,因此风险控制技术比较领先。
据悉,目前在国内网络支付市场风险水平约为0.01%,包括支付宝在内主流支付机构风险水平更是明显低于该水平,而这一风险水平在国际网络支付市场普遍为1-2%。当中,移动支付由于木马、病毒威胁更少,安全性要高于PC支付。
针对即将来临的移动支付时代,巴曙松指出,移动支付的快速崛起将给中国支付产业带来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过程中,安全与效率的平衡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支付实力的重要决定因素,国内支付企业的风险控制要注意安全与效率并重。
在网络应用移动化趋势下,近年支付应用的设备环境、使用习惯和应用场景面临翻天覆地变化,人们对于支付便捷性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比如,人们在用手机进行近场支付时,不可能接受类似U盾的身份校验方式,甚至短信验证方式也会觉得不方便。因此,如何在效率和安全之间取得平衡,才是网络支付行业未来的发展核心目标。
巴曙松建议通过技术创新,而非传统金融增加交易成本牺牲效率的方式解决支付安全问题。事实上,在电子商务等新经济产业模型中,用户交易成本和风险损失并不是单纯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安全技术创新是可以实现效率与安全双重提升。
以支付宝钱包最近推出的声波支付为例,其既可缩短移动支付操作流程,同时又减少了扫码操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木马风险,就是技术创新使安全与效率达到平衡一个很好的例证。巴曙松认为,未来通过指纹识别和大数据技术等技术,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数据指标验证人的身份,从而进一步提升支付安全。
“适当的允许一定的风险水平,有助于激励企业向风险纵深处探索、创新,研发更加有效的新型安全技术。如果牺牲效率换来安全,产业链上的收入无法覆盖成本,服务机构很快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巴曙松表示。
网络支付3至5年规模超20万亿
支付宝手机支付占全球半数份额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21亿,使用率提升至39.1%,与2011年相比,用户增长5389万,增长率为32.3%
据统计,2012年,国内互联网支付交易总金额约为3.84万亿元,同比增长70.46%。同期,银行卡跨行交易总额为21.8万亿元。巴曙松介绍,网络支付与银行卡交易规模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预计3-5年内网络支付交易规模至少还有增长6倍,达到20万亿元以上。其中,移动支付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市场预计2013年全年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会超过8000亿,是去年规模5倍以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分析,随着3G移动网络的发展普及,基于移动网络的电子商务活动不断发展,与之配套移动支付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事实上,移动支付市场的爆发态势已在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业务发展比重中反映出来。据统计机构Gartner的数据预计,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用户数将达到2.45亿,同比增长22%,交易量将达到2354亿美元,同比增长44%。而支付宝手机支付用户超过1亿,其移动平台支付钱包的用户数也接近1亿规模,预计年支付量将达到1000亿美金(6000亿人民币)左右,也就是说支付宝今年的手机支付量预计将占到全球市场的超过40%。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