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也被称作社会化媒体,内容来自每个用户。无论是文字心情,还是自拍图片,都可以在社交媒体中大放异彩。在社交媒体中,可以与明星直接互动;可以跟亲人唠唠家常;或者是与好友分享生活。因为社交媒体的出现,很多人变得开朗,结交到更多朋友。但是,社交媒体的开放性和信息传播的自主性,也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可控性变得越来越低。不经意间,用户的个人隐私即遭泄露,诱发各种社会问题。用户隐私保护意识的缺失,成为出现这类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常说自己十分注意信息安全,而实际上其分享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极度缺乏保护,因而增加了其自身和雇主的信息安全风险。尽管社交媒体经常改变隐私政策,但调查发现,只有五分之一的受访者曾相应地调整过账户设置。因为许多公司通常倾向于激活最开放的设置,用户可以分享的信息比他们意识到的要多。
与社交媒体相关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近3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曾有一个或多个账户被黑,其中半数以上是今年发生的。
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曾在社交网络收到过至少一个可疑的消息,五分之一的受访者遭遇过恶意软件或恶意软件的链接。因此,近90%的受访者访问他们喜欢的网站时会担心病毒和黑客的存在。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网站在保护游客不受恶意代码攻击方面做了很充分的工作。
在用户隐私问题上,国外著名社交网络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格博格曾经指出:“开放信息与个人隐私本身就是一对矛盾,我们正在试图加强这种监管与保护。”对于隐私保护,国内相应法律法规已经出台,微博现在就要求用户注册需要实名制。除了法规的完善,产品设计也尤为重要,比如在微博中,资料保护选项得以改进,内容开放限度也得以加强。相比起微博,QQ空间则体现在多级隐私设置上,“对所有人可见”,“仅QQ好友可见”,“回答问题可见”,“只有自己可见”。简单的四项设置,很大程度上提供了用户自主选择的机会,在体现人性化产品特征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了用户隐私。
事实上,因为过度曝光自己生活图片或分享地点,而导致的危险比比皆是。就连创办了Facebook的马克·扎格博格也不幸“中枪”。就在不久前,马克与家人亲昵,以及在度假时的照片就因为设置不当,而被网友爆出。从照片上看,还相当之惹火。而也有网友在此前曾爆料,仅通过微博上一张小区的鸟瞰照片,就有网友借助谷歌地图,顺利推测出了国内某知名演员的住所。显然,从用户自身来看,用户隐私问题需要被提上日程,而受到足够的重视。
面对“岌岌可危”的隐私,其实用户也不必如“杯弓蛇影”。只要提起足够重视,方法得当,社交媒体还是美好的。首先,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有助于从根本上确立隐私的法律保护地位。其次,社交媒体应加强产品研发的力度,类似于QQ空间的产品设置显得十分必要,这一块可以从物理环节上保证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最后,用户应保持一个良好的上网心态和习惯,不随便分享自己的私密信息,对于陌生人的请求敢于说不。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充分享受社交媒体带来的精彩。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