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春节,火的不仅是微信红包,更是其背后的第三方移动支付。购物、打车、水电费缴纳、AA收款……,如今,以支付宝、微信财付通为代表,第三方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其便捷化特征也日益突出。
然而,没有足够的技术保障和监管防控制度,便捷也往往意味着风险。近日,客户信息泄露、非实名注册欺诈、账户遭盗刷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如何未雨绸缪,引导第三方移动支付健康发展?
便捷中的安全隐患
第三方支付机构目前采用的支付模式,把银行和支付客户隔离开来,致使银行无法掌握交易信息,增加了非法套现、钓鱼欺诈的防范难度
“捡到他人手机后,任何人都可以仅通过手机验证码取回支付宝密码,进而登录账户盗走资金。”北京市民王建勋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帖子,他拿朋友手机测试发现,除了手机验证码,还需要输入用户身份证号,经过两道关口后才可以进入对方支付宝账户。
“但是,如果我的手机和身份证同时被人偷了怎么办?”王建勋遭遇的受理环境安全风险,正是当下第三方移动支付隐藏的主要问题。
“便捷让支付的过程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安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往用户去商业银行注册开户时,需要面对面识别、身份证联网核查等多重查验。而在便捷化的第三方移动支付环境下,仅通过姓名、卡号、身份证、手机号就可以完成,而且手机号的短信验证也被代劳,缺乏有效的多因素认证措施,安全程度较低。
除了受理环境安全风险,第三方移动支付在用户信息泄露、交易安全等方面也同样存在隐患。
近日,有不法分子窃取黑龙江大庆市民黄某的相关信息,随后“冒名”注册支付宝账户并与黄某银行卡绑定,借道支付宝将其卡中的20万元“消费”殆尽。此前,支付宝也曾爆出“内鬼”泄露用户信息事件。该公司前技术员工李某利用职务之便,共下载总容量为20G的客户信息,随后伙同他人将信息多次出售。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