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扰短信让人不厌其烦,个人信息遭遇疯狂贱卖,令人堪忧!眼下,又一起案件让人震惊。据《扬子晚报》报道,日前,南京市建邺区检察院处理了一起信息交易案。让人吃惊的是,4万个老总的手机号码200元钱就能买到。而这起案件的主角之一甄某,竟然是个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无独有偶,《南方都市报》曝光的信息安全事件与学生有关,更涉及绑架和生命安全:近日,深圳南山不少学生家长收到绑架孩子的诈骗信息,对方能报出家长姓名、手机号,甚至孩子的名字,并有家长因此中招。家长质疑,这些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到不法分子手中的?
“人肉搜索”、侦探偷拍、转手倒卖……个人信息收集和贩卖的途径林林总总,个人信息泄露使人们不堪其扰,越来越像生活在透明玻璃缸里的金鱼,已无隐私可言。更严重的是,当黑色利益链条“伸手”信息交易后,人们担忧的已然不是隐私泄露那么简单,个人生命财产安全随时可能遭到威胁。为此,业界呼吁:相关机构应该加强监管,行业自身应该加强自律,用户也应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警惕。
公民信息被“商品化”,再显个人信息安全之忧
信息技术应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数字鸿沟、网络信息安全等问题,其中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尤为突出。正因为如此,个人用户们的遭遇有口难言:骚扰短信电话推销不胜其烦;花样翻新的电话诈骗,稍不留神就掉入陷阱……
常常听到同事、朋友抱怨:新买的房子还没到手,平均每天就有十几个电话或短信询问业主要不要装修。毋庸置疑,业主个人的职业、家庭人口、新房的大小等基本情况装修公司了如指掌,如此频繁的电话短信已经严重扰乱了他人的正常生活。此外,找工作投简历后,便不停地收到各种就业培训的电话;新车子买了不久,各类车险的电话也随之而来;在医院生完孩子,推销奶粉的广告就一个接一个……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谁出卖了我们的隐私?
日常生活中,个人金融信息以及办公机密遭泄露是用户最大的心病。调查显示,银行卡犯罪中多与个人信息安全有关,主要表现为:一是盗取他人信息办理信用卡透支消费;二是以短信方式利用银行卡进行诈骗;三是不法分子使用多张信用卡恶意透支。还有,越来越多的移动办公人员在他们的便携设备里存储大量数据,但许多用户的智能手机和PC机中却没有身份验证或者加密技术的保护,这使得公司机密数据、客户信息以及知识产权资料受到极大的威胁。
如今,生命安全信息也成为不法分子新的敲诈手段。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南山外国语学校一位学生家长说,南山外国语学校一名一年级学生遭绑架,家长接到了绑匪的电话,电话中还听到了孩子的哭泣声。该校其他学生家长也反映,接到过“绑匪”的电话,甚至还有已被骗钱的。
综合来看,手机、购房、办卡、住院、管理处、学生家长QQ群、教育系统、社交网站等等,生活中凡是涉及到个人信息留存的途径都会成为不法分子盗取个人信息的渠道来源,搜集、互相交换、花钱购买等则是主要获取途径,目前难以监控。
信息交易现完整黑色产业链
2009年社科院出版的《法治蓝皮书》专门列出了《个人信息保护现状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显示,有10%的人经常接到知悉其详细信息的陌生电话推销,有50%的人偶尔收到来自陌生电话的推销,有81%的人对个人信息遭滥用感到有压力或心情不快;而个人信息被滥用时,仅有4%左右的公众进行过投诉或者提起过诉讼。
在大量的利益面前,个人信息的获取、买卖已然形成一套操作流程,背后的黑色利益链条越发明显,“隐私信息公司”堂而皇之地在街市、互联网中林立。
据《每日商报》报道,25岁的崔某大专毕业,在网上看到有人兜售个人信息后,决定“由此起家”。崔某开始在网上搜集各类个人信息资料,除采用交换途径外,还花很多钱从一个深圳男子处买得大批公民个人信息,包括车主信息、保险信息、房产信息、股民信息、手机机主信息、房产业主信息等。为了生意好做,崔某还建了一个网站,将买来的信息都放到网上。据查,崔某非法获取的信息量占电脑硬盘30个G,出售信息约80次25万条,信息的底价是每1万条400元,非法获利共计15万余元。
由此可见,社会上已经出现了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专业户”或专门机构,一条信息费用根据来源渠道、用途不同,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目前信息泄露交易呈现专业化、行业化且买卖门槛极低的特点。
而3G的到来更让大量的黑客开始在手机领域赚黑钱,从而导致了黑客经济从PC领域向手机行业的大规模转型。从信息安全角度看,大量“黑客”转型恰好造就了一个新的安全市场——手机信息安全市场。但眼下个人信息被如此疯狂收集贱卖,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如何保障?
谁该为个人信息泄露负责?
如上文所述,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社会危害有目共睹,从频繁见诸报端的电话诈骗可见一斑。这与商家责任缺失、相关机构监管不严、相关法律处罚力度低等不无关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隐私保护领域,发达国家在立法、行业自律以及企业自我规范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非常值得我国学习。
个人信息保护重在源头约束。业内人士表示,相关部门应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法规,打击贩卖他人信息的行为,加强对侵犯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的责任追究,加强对通信运营渠道的监管。而目前,我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只散见在宪法、民法通则、刑法的个别条文中,停留在各行业内部的规范上,没有一部统一的、具有较高法律层级的专门法。
在信息化发展过程中,针对互联网开放性、共享性、国际性的特点,各行业应加强合作,兴利除弊,发展与管理并重,健全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共同促进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各商家也应秉持负责态度对待用户信息。
从用户自身来看,务必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具有盗号、钓鱼、欺诈功能的病毒入侵。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留存个人信息的情况也需务必提高警惕。
(责任编辑:adminadmin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