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江苏省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建设高校。在部省市的支持下,学校现已建成占地面积3200亩、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以“生态校园,曲水流觞”为设计理念,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校园。
江南大学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的美誉。学校源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历经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发展时期;1952年由原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江南大学的有关系科组建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建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和半个多世纪的独立办学,江南大学现已建成一所规模结构较为合理,教学质量优秀,办学效益显著,教学、科研、服务均得到社会高度评价,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鲜明的大学。
学校涵盖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约2万人、博硕士研究生约7200人。2012年在49个本科专业中招生。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668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海外千人计划” 12人,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共10人,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64%,博士学位比例达43.1%,具有海外研修背景比例达22.4%。拥有部省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22支,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计划”引智基地4个。由700余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组成的学术带头群体,为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拥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个博士后流动站,以及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5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1个“十二五”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排名第一,轻工技术与工程排名第二,设计学并列第四,纺织科学与工程排名第五。在ESI最新统计中,学校工程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化学等4个学科进入全球影响评价排行榜前1%。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通过IFT国际认证(中国唯一)。
近年来,学校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52项;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江苏省教学名师7人、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2个;获批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5个;“十二五”江苏省重点专业25个、“十一五”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18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软件类)5个;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江苏省精品课程52门、国家精品教材3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36部、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5部、江苏省精品教材35部;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江苏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个、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建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6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三年来,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
江南大学作为我国轻工、食品、工业设计、纺织等高科技的摇篮,建有食品领域研究单位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酵工程领域研究单位中唯一的国家工程实验室等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21个部省级科研平台;“十一五”以来,学校承担并完成了包括国家“973”、“863”、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大批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共获国家、部省级以上科技奖励约40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1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2项。2012年,学校到账科研经费达4.44亿元;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共1479篇;申请专利5037件,授权专利2570件,申请发明专利1409件,三项指标均居江苏省第一位,发明专利授权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居江苏省第三、第四位。
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地区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与全国30多个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江南大学开放创新设计研究院、江南大学(宿迁)产业技术研究院校地联合研究机构,在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的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高科技研究项目的重要孵化基地。
学校注重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成立了由海尔集团、茅台集团、青岛啤酒集团、无锡国联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加盟的董事会,各学院建有4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的二级董事会,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中粮集团、嘉里粮油、希捷公司、中国电信等一批知名企业和荣智权等众多社会名流在校设立奖学、奖教金;海内外校友分会总数已达60家。
学校是首批获准接受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高校,现有各类留学生近800人;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7所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本科生海外交流比例达11.4%;拥有全球首家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孔子学院、全国中外合作办学十强院校“江南大学北美学院”,以及食品营养与纳米技术、食品安全加工等国际联合实验室。每年举办多场国际及双边学术交流活动,已逐步成为食品、工业生物技术、工业设计、轻纺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中心。学校秉承“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校训,始终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形成了“彰显轻工特色,服务国计民生;创新培养模式,造就行业中坚”的办学特色。建校至今,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14万余名毕业生,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科技精英和领导骨干。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办“社会需要、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江南大学责无旁贷。我们将按照“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机制活校、服务名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方略,凝心聚力、奋勇攀登,努力开创建设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的新局面!
江南大学信息安全课程开设在物联网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由原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而成,体现了物联网系统C3SD架构的特点,即建立在传感网络(sensor network)之上的通讯(communication)、计算(computation)、控制(control)及海量数据处理(data)的集成。学院具有电子信息类学科交叉综合优势,拥有“轻工过程先进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物联网技术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11计划”工业过程智能控制创新引智基地、物联网工程应用研究平台(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首批建设单位)、无锡市“工业装备节能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学科科研平台,“物联网技术与工程”入选“十二五”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期项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被评为“十一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
● 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 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控制科学与工程);
● 一级学科硕士点4个(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软件工程);
● 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信号与信息处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 专业硕士点7个(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软件工程、集成电路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农业信息化)。
现招7个本科专业:
● 物联网工程(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
● 自动化(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特色专业);
● 通信工程(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
●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江苏省重点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教育培养计划);
● 电子信息工程(江苏省品牌专业)。
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00余名,研究生800余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是软硬件结合、面向计算机应用的宽口径专业,侧重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统与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课程: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图形学、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字电路与数字系统、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等。
就业去向:毕业生可在机关、企业、科研单位、金融财税系统、高校等有关部门从事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的设计与研发、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网络信息安全及教学工作。
物联网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本专业面向现代高新产业,培养从事物联网工程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本学科培养学生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物联网工程等领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具备在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与专业教学技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主要课程:电路理论、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传感器网络原理及应用、传感器技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无线传输与定位技术等课程
就业方向:面向物联网行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信息安全等的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