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完整数据采集以便信息利用
没有完整的数据采集,就没有信息可用。信息化建设深入发展,需要采集数据的数量和种类会增加,采集数据的代价和成本也相应增加。
以门诊为例。采用电子挂号模式,才可能采集到“病人关系系统(CRM)”所需要的病人基本信息、诊疗和费用信息;采用门诊收费系统录入处方医生、诊疗项目、执行科室等信息有助于全成本核算和医疗质量控制;若为提高工作效率、简化操作,信息系统采集不到足够的数据,就降低利用价值。要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改变门诊流程和模式。国内比较成功的门诊模式是建立门诊预交金账户和应用现金充值IC卡。新病人填写就诊单,建立门诊预交金账户,领取IC卡。病人用IC卡预约、排队、划价、记账、查询费用和余额、打印结算清单和发票。这种模式可以提高门诊信息的质量,减少病人排队时间,缩短病人在科室间奔波的路程,增加病人资金安全度,提高门诊工作效率,节省门诊发票成本,缩小记账和核算经济漏洞。
数据采集要满足需要,又必须符合医院实际情况。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条码、磁卡、IC卡、指纹识别等,尽量避免手工录入数据,特别是避免重复录入同一数据,以确保数据采集的效率和质量。
五,充分信息共享确保信息安全
医院信息资源是医院核心机密。其安全性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然而,注重信息安全并不是不要数据共享。没有数据共享,信息系统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由于信息孤岛的存在,就会导致数据来源不一致、统计口径(时间、范围、标准)不同、统计分析算法有异,进而影响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数据共享程度低,不能有效建立数据相互核对和相互印证的机制,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会降低。由于信息流不能连续流动,无法形成有效的控制环路,就不能发挥信息系统反馈控制和精确调整的系统效益。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味强调信息共享,而忽略信息安全,而是要求采用科学有效的安全机制,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程度的信息共享。信息安全技术的发展很快,共享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
六,软件风险大更加要重视
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硬件投资较软件投资为高,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风险主要来自软件,特别是应用软件。
医院信息化建设涉及的硬件、系统集成、网络建设、系统软件和工具软件等,具有变数少,价格透明,型号、配置、功能和性能等参数确切,安装调试工期短,验收标准明确,维护成本低等特点。落后的硬件、网络环境、系统和工具软件,会影响应用软件功能和性能的正常发挥。先进的软件研发技术,合理的软件架构,除了能够提高应用软件本身的质量以外,还可以降低应用软件对硬件和网络环境的要求,减少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投资。
应用软件的变数更多,如:价格不透明;功能和性能需求不断变化;验收标准无法预先确定;进度延误原因不好界定;维护成本无法控制等。这些变数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主要风险所在。我国医院信息系统的失败案例多由应用软件所引起。尽管应用软件本身的投资较少,然而,一旦失败会导致巨大损失。
七,管理是根本技术是手段
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没有好的管理,软件、硬件、网络环境再好,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益。
医院信息系统中许多功能,已经在卫生部颁布的医院信息系统功能规范中有明确规定,在应用软件中也已经实现,但在医院却很少得到应用。传统的、模糊的、定性的管理模式,在技术如此进步的今天,还能继续存在,有其非技术的原因。
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手段,提高医院管理水平是根本。两者相辅相成。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进展,要求并会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也会要求和促进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过分迁就用户习惯,不可能发挥医院信息系统应有的功能和效益。对非常落后的业务流程实施先进的医院信息系统,要想一步到位,也不现实。
因此,不仅需要重视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种种技术因素,更须重视医院的管理要素。要让技术促进管理,管理促进技术,而不是让两者互拖后腿。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