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到,市中心高高的红色柱子消失了,它们在郊区零零星星地长了出来。
的确,虽然郊区公共部门的加班工作人员总量与市中心不可比拟,但是其加班人员的比例还是相当高的,而市中心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塌陷。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时候,学姐打断我的分析和思考,问道:“会不会是这些郊区的工作人员下了班之后赖在办公室不走喝茶聊天打牌呢?反正我们老家的公务员很多都是这样的,都是五点下班但赖到七八点才回家或者去外面吃饭。”
的确,以我们所能掌握的数据是无法完全排除这个可能的。但是,魔都与一般小城市的差别在于上下班回家的通勤时间天壤之别,以魔都平均通勤时间来计算的话,假如赖到七八点才走,那晚饭就很难指望,估计回到家洗洗弄弄就只能吃宵夜了。
因此,本着关怀的精神,让我们再增加一个步骤。
第四步,验证一下看看,这些加班的公务员们,他们都住得离家远吗?
假设,在领导第二天要看文件的强烈需求下,公务员们虽然很努力地加班,但是不至于总是干通宵啊,一个礼拜也得有个三五天回家睡觉吧,当然睡觉时间可能不会很长,差不多也就是24:00至6:00期间吧。
基于这个假设,我们需要找到步骤二中筛选出的那些移动源在以上时段(24:00至6:00)内高频出现的地点,并将之视为该工作人员的居住点。然后将这些点与工作部门所在地进行连线,便可以画出一张加班人员通勤图:

上图中的红点,标示相应的公共部门所在地;而绿线,则表示加班的公务员回家的通勤方向与通勤距离。
可以看到,分布在远郊的红点们,其中很多的通勤连线都紧紧地联系着市中心,有些甚至是长途跋涉,比如金山、临港等地区。可以这么理解:对于某些在郊区工作的公务员来说,假如一不小心在办公室赖了以后,那他们这天其实也不太用考虑回家这件事了。
学姐忍不住问道:“郊区的公务员真的都住的那么远吗?还是这只是个别现象? ”
我们可以将以上结论做一个分区的统计,请看下图:

从通勤角度来看,的确,大部分市区的加班公务员通勤距离差异不大,保持在8公里左右。但是郊区加班公务员的通勤则差异极大。比如,嘉定、松江、青浦和奉贤,在这四个传统区县里,加班公务员的通勤距离非常短,仅有5公里,估计很多都是本地解决。但对于金山和崇明而言,则达到了12公里以上。
但从加班指数(加班人员占比)上看,每个区也均有不同。可以看到,公务员加班指数排名最高的三个区分别为静安、崇明、和杨浦。加班比例达到了35%(崇明又加班路又远到底是有多惨)。而相对比较轻松的则是金山、嘉定和普陀,其加班比例略低,但也有20%以上。
我愉快地做完了这个分析,试图结束这个话题。但学姐又发话了,“考公务员的话,貌似不是按片考的吧,是按部门吧。”
啊,好像真的是这样(我真的应该认真去看一下公务员考试指南了)。那么好的,让我们按照公共部门的类型整理一下分析结果吧(只包括了按照官网分类标准能够准确分类的,无法准确分类的被我无情地剔除了,对的我就是这么任性),请看下图:

可以看到,加班指数最高的公共部门分别是城市规划部门、其次是人民政府和公安系统。依次排序下来,则是税务、财政、发改。
以上六类虽然通勤距离各有差异,但是加班指数均达到了30%。而相对较为舒适的公共部门看起来是交通系统啊,加班指数最低(约25%),而通勤距离也最短(3公里)。
我若有所思地自言自语道:看来我要劝告那些学城市规划的弟弟妹妹们,赶紧转行学城市交通了才对啊。
这时,学姐第三次发话了,“我觉得你这么分析还是不科学啊。难道区规划局和市规划局、区政府和市政府的加班、国税局和地税局的工作模式一样吗?同一个部门内部可是差异极大的啊。”
学姐真是难缠啊。好吧,让我再次将这些公共部门按照等级分类,分级到市、区、镇三级(魔都基本上没有国家级部门,有少数几个被我无情地剔除掉了,对的我就是这么任性)。请看下图:

额。这个规律也有点过于明显了吧。
我赶紧指着屏幕说道,“喂,学姐你看。市级部门的公务员平均加班比率最低,不到30%,通勤距离也比较短;而镇级加班率最高,通勤更是达到了9.5公里。。。哎,学姐你看啊。”
学姐没有搭腔,我转过头来,发现她已经把手机贴到了耳边,并对我做了一个嘘的手势,我赶紧闭上了嘴。隐隐听到她手机听筒里嘟了两声之后传来接通的声音,然后她赶忙急匆匆地问道:
“喂,妈,你在市里面有人吗?”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