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接着聊美剧。
连续成为艾美奖大赢家的《国土安全》推出第五季了。在我看来,这一季奠定了《国土安全》成为伟大美剧的基调,甚至完全超越了前四集的叙事力度总和。在剧中,当德国的信息自由法案和CIA的秘密监控发生碰撞时,当新闻自由和国土安全进行激辩时,现实中,在巴黎发生了欧洲版的911事件。
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的段子,如果恐怖分子能再坚持一个小时,法国就会像当年被纳粹入侵一样,以投降换和平。这是法国人的天性所致,也是法国长久以来纵容左翼势力的结果。用一句大白话来说,法国太宽容了。
《国土安全》第五季的故事背景被放在了德国,线索依然是西方民主文明和中东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在巴黎袭击事件发生后,有很多朋友说编剧的敏锐洞察力造就了《国土安全》的伟大,两种文明交战的主战场并不在美国,而是欧洲。
剧中,由于CIA提早在德国布局,并和德国情报机关达成了秘密协议,帮助其监控德国本土居民,严重触及了德国人对信息自由和个人隐私的追求。德国媒体对其穷追猛打。然而,被黑客窃取的机密文件中涉及到了大量美国在中东的秘密行动,一旦被媒体完全披露,势必引起局势动荡。
这一季的开篇就用柏林黑客攻击CIA服务器窃取大量机密文件来影射维基解密。当年维基解密带来的是美国被诸多盟友国家的嘲讽,最大的后果就是斯诺登事件。
但在美剧里,国家机密的泄漏几乎酿成了第三次世界大战。“几乎”就是“差一点”的意思,差的这一点就是这份绝密档案还没有被记者披露出去。不是不想披露,而是被前CIA女特工卡莉阻止。她警告那位有新闻自由原教旨主义倾向的女记者,“你现在披露出去,只会让更多的人丧命。”
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剧情做一个逆向推理:德国暂时没有发生大型恐怖袭击事件,是因为监控网络的发达。这一点仅仅凭借德国情报机关是做不到的。巧合的是,在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之前播出的剧集中,一名CIA特工挫败了一伙IS成员在柏林谋划的爆炸事件。
在谍战美剧中,CIA的身影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他们可以把上千万美元的现金搬到某小国领导人的私人飞机上,资助其进行政权颠覆,也可以随便派出一个堪比邦德的特工,轻轻松松解决CIA的眼中钉。可在现实世界中,巴黎恐怖袭击事件让CIA吃了苦头。很多人都在质疑,你们不是有全球最发达的间谍网吗?你们不是可以监听任何一个角落吗?怎么没能提前察觉这次事件?为什么在此之前的恐怖事件能提前获取情报,在这次就不可以?
CIA的现任及前任主管日前就巴黎恐袭纷纷表态,尽管承认情报工作的失败,但是将未能挫败这场袭击活动的罪责指向斯诺登。斯诺登的出现彻底打乱了美国国土安全策略。在911之后,布什政府推出了以打击恐怖势力为主旨的境内监听法案《爱国者法案》。这一法案的诞生,间接推动了“大数据”产业崛起,也为布什政府带来了分外激烈的反对声——美国政府正在史无前例地践踏公民隐私。我们从这几年的谍战美剧就可以了解到,大部分剧情都跟这一法案有关,比如《疑犯追踪》,《盲点》。
就在今年6月份,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美国自由法案》,以取代时效期满足五年的《爱国者法案》。新法案明确禁止国家安全局搜集一般民众的通讯信息,包含电话号码、通联记录,也不准搜集电子邮件与网址等网络信息。这是斯诺登2013年揭露美国“棱镜”监控项目以来,美国首次对监控项目作出的重大立法改革。有的媒体这样评论,“新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自9·11事件以来首次出现重大民意转折,国家安全与反恐不再压倒一切,公民隐私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当斯诺登评介一己之力挫败美国监听网络的时候,当奥巴马政府再一次赢得美国公众的赞誉时,欧洲却正在面临新的国土安全危机。
事实上,很难说明斯诺登直接导致了美国谍报网的瘫痪,因为大部分情报工作的内幕是无法被披露的,甚至情报机关是否真的没有提前获取情报,我们都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十分肯定,既能保护公民隐私不受侵犯,又能全面掌握恐怖分子行踪,这对任何一个政府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国自由法案》虽然修改了国家监听政策,但是并没有对电信运营商作出限制。而且,国土安全局依然要求几大互联网公司为其打开“后门”。据说,库克是反对最为激烈的CEO。
有美国政要提出关闭社交网站,压缩恐怖分子信息交流的空间。这很可笑,现在的恐怖分子接受的都是西方教育,他们中有不少是顶级黑客,搭建一个无法被追踪的暗网交流平台即可。事实上,这也说明了保卫国土安全和信息挖掘的关联。
当信息海量流动的时候,挖掘难度越来越大,挖掘深度也会越来越深。在可被监管的前提下,触犯公民隐私是必要的。问题就在于,是否有独立的监管机构?按照斯诺登的说法,美国制度内在的、旨在制衡国家安全局的国会监督机制已经失效。
最终,我们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要么生活在“全景监狱”中,寻求生命的安全。要么让生命在自由的尺度中放大,但很可能瞬间消失于恐怖袭击中。
这是个问题。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