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编码经常被认为反面模式。把随着时间而变化的这些值,硬编码到源代码里,每当这些值真正变化时,都需要重新编译。
然而这个陈述也是正确的,我觉得,当开发一个应用程序时,硬编码应该成为默认选择。
硬编码 VS 配置文件
当你忙于一个项目或功能时,总是有一些魔法数字或字符串,它们潜在地会在将来变化。第一个冲动就是让这些变化可配置,今后你就能轻松修改它们。
对于大多数情况,这种决定使得接下来的维护复杂化。我们这里所面对的,是一个经典的困境「简单 VS 敏捷」。随着应用程序的增大,修改它的某些参数变得更加容易,因为它们被提取到配置文件里,但同时总体维护负担增加了。
在极端情况下,你或许最终得到了数十个、甚至数百个可配置的参数,这使得维护应用程序变得极度痛苦。这种情形被叫做配置地狱(configuration hell)。
就和其它很多软件设计决定一样,我们需要求助于 YAGNI 原则。所有这些参数真的需要马上可配置吗?或者,我们只是为了提前安排好?如果属于后者的情况,当这个需要变得明显之前,我们最好砍掉配置文件,以保持其小巧。
如果该必要性没有被证明,那么硬编码就应该是默认选择。对于硬编码,我的意思不是说,你应该把魔法数字和字符串扩散到你的项目源代码里。它们仍然需要收集并被放在一个地方做为常量。然而,这意味着你应该将它们从配置文件移除。
日志的例子
让我们举些例子,看看我们在实践中该怎样应用上面提到的原则。
我喜爱的日志资源库是 NLog。它有着相当丰富的功能,每一项都可轻松配置。
下面是一个典型的 NLog 安装的配置文件:
尽管设置本身相当合理,我还是想提出一个疑问:把所有这些设置放在配置文件里,真的有必要吗?我们将要修改它们吗?在大多数情况下,答案是不。即使你对此感到怀疑,根据 YAGNI 原则,那也意味着「不」。
幸运的是,NLog 允许我们使用其配置的 API,以在代码里做配置。因此,除了依赖于配置文件,我们能够轻松地将这些设置挪到源代码里。我们仔细看下这个例子,看看我们可以除掉哪些设置。
首先,在 targets 部分,你可以看到我们为真正的 target 使用了 async wrapper。我们真的想让它可配置吗?不,这种设置很少需要修改。好的,其它的 target 呢?它设置了很多有用的属性,比如日志的 layout、file name、maximum log file size 等等。我们真的需要这种「不用重新配置就可修改」的机会吗?很可能,不需要。
rules 部分呢?这部分并不像 targets 部分那样明显。为了触发规则而修改 最小日志等级(minlevel)的可能性貌似可以理解,因为我们或许因为调试的原因想在运行中修改它。然而,问题在于实践中我们从来不会这样做。因此,我们最好也移除这个设置。
好了,我们最终还剩下什么?仅有一个设置留下了,它就是日志文件本身的路径:
现在,所有其它设置被放在了源代码里:
你可以看到,我们移除了整个 nlog 部分,并把保留的设置挪入了appSettings 部分。现在它变成了我们配置文件的普通一员。
唯一的设置就是,根据被应用的环境,真的需要具有不同的值。我们这里做的工作,就是减少表面配置,从而使得解决方案更加可维护,代价是少了一些灵活。我坚信这是不错的折衷方案。
随后,我们或许发现我们自己经常修改某项硬编码设置。这就发出了信号,我们找到了将其挪入配置文件的正当理由。但截至目前,就让硬编码成为你的默认选择吧。
总结
我经常把这个规则应用到潜在地可被挪入配置文件的所有设置上,这有助于使得它们小而可维护。还有,我注意到,即使我偶尔需要修改某些配置,直接在源代码里修改,已经足够应付大部分情况了。
[更新]
我需要指出,本文的内容仅适用于内部用的软件(in-house software)。第三方资源库开发是不同的故事。
还有,我真的感激我在本文得到的所有反馈,想不到会引发如此多的讨论。但是,不要把本文的主旨——「让硬编码成为你的默认选择」——同「让硬编码成 为你的唯一选择」混为一谈。如果你真的需要从代码里提取某些值、使其可配置,你最好就这样做。我向你提倡的唯一一点就是自问一下,这种提取是否真的有必 要。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