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在社区服务中心填写了一张表格,我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从桐梓县楚米镇三台村搬迁到蟠龙社区的李怀妹说起当初找工作的事,很是感激。
原来,李怀妹一家去年初搬到蟠龙社区后,她家的就业需求就录入了信息数据系统,同步给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平台相关信息匹配,李怀妹获得缝纫技能培训的机会,培训合格后,她被彩阳制衣厂录用,每月工资2500元以上。
这里所说的信息数据系统,是桐梓县2016年开发的易地扶贫搬迁大数据管理平台。该平台将搬迁对象家庭情况、收入情况、年龄结构、劳动力人数等近40余项基础数据全部录入,为移民搬迁提供可追溯、可分析的数据支撑。截至目前,全县已经对5000余名搬迁群众进行了综合素质及各类劳动技能培训,实现了搬迁贫困家庭户均就业1.5人。
精准扶贫,信息精准至关重要。贵州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打造贵州全省“扶贫云”平台,探索“互联网+”扶贫新模式。除省级“扶贫云”外,各市、州、县也纷纷建起具有本地特色的“子扶贫云”,形成“扶贫云群”,覆盖千乡万村,真正实现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扶贫信息透明化 识真贫
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曾经困扰着贵州各级政府和基层干部。
“你说东家贫,他说西家穷,谁是贫困户,有嘴说不清。”作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省份,贵州扶贫工作长期存在精准识别难、采集数据难、实施监督难等诸多难题。
随着贵州大数据产业日趋成熟,大数据产生的协同效应日益显现。2015年12月25日,“扶贫云”在“云上贵州”平台应运而生,大数据与大扶贫融合,确保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有效落实。
为有效解决基层跨部门、跨系统重复填报数据的问题,贵州通过“云上贵州”平台接口,建立大扶贫数据交换机制,与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省教育厅、省文旅厅等多家单位签订数据保密协议、数据传输协议,打破数据孤岛,形成部门互通、上下联动的“大扶贫大数据”。
到去年底,贵州“扶贫云”已有效整合25家省直部门扶贫相关业务数据指标278项、2300余万条,实现数据共享交换28次,数据交换量1.37亿条以上。
“扶贫云”从海量的数据中,实现贫困人口识别的量化、贫困程度深浅的可视化,通过看房、看粮、看劳动力等指标,按照“贫困指数”甄别贫困户,以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数据库为基础,为贫困人口就医、就学、住房等方面生产生活问题提供基础支撑。
扶贫措施精准化 真扶贫
在贵定县电商运营服务中心,记者随手拿起一袋真空包装的“大数据优米”,用微信扫码,大米的产地、规格、保质期、加工日期、储藏条件、单价等信息一览无遗。点击“开始帮扶”,帮扶对象姓名、可销售量、已售量、可增收额、当前增收额等指标一清二楚。
这是贵定县将大数据、电子商务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运用“扶贫云”推动精准扶贫、拓宽贫困群众增收路子的生动缩影。
今年数博会发布了“大数据+扶贫”十大应用案例,排名首位的“贵州修文农投猕猴桃大数据融合产业项目”,主要通过建设大数据物联网可追溯云平台,记录了修文县495家猕猴桃种植户的生产信息,并通过果园二维码实现全程可追溯管理,显示出大数据提升精准扶贫效率的强大作用。
“扶贫云”以贵州全省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为基础,关联其他扶贫相关行业部门数据,以分类帮扶尤其是产业帮扶为措施,以到村到户扶贫项目和资金为支撑,以种植养殖业、旅游加工业为抓手,通过大数据分析,拓展脱贫动态管理指挥职能,强化产业扶贫。
更为重要的是,“扶贫云”精准把脉,确定和分析每家每户的致贫原因,帮助政府部门和基层干部对症下药,为贫困户量身定制扶贫措施。
扶贫管理动态化 扶“真贫”
点开“铜仁精准扶贫云”,大到全市的贫困现状,小到一个村的地形地貌、产业分布,乃至一户贫困户的住房、人口、收入等情况,图文并茂,实现了对全市贫困人口的动态化精准管理。
“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紧紧围绕这个问题,贵州“扶贫云”深化拓展,创新数据自动比对、计划脱贫标识、预警督办机制等一系列相关特有功能,有效推动扶贫工作数字化、动态化、精准化。
大数据平台铁面无私的监督,让“民不告官不究”成为过去时。通过“扶贫云”,有关数据不匹配时,系统会自动预警,发现违规违纪现象,即使“民不告”,官也要“究”。
贵州扶贫云在全国率先开发疑似漏评采集、入户核查、计划脱贫标识、帮扶措施覆盖分析等特有功能进行数据综合分析。2018年共帮助贵州全省各地标识计划脱贫36万余户140万余人,针对帮扶措施落实情况预警33万余次,下发通报6次,为全省各地特别是2018年拟退出的18个县高质量完成减贫任务如期摘帽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贵州扶贫云共涵盖数据分析、业务工作、数据协同、数据采集、视频云和系统管理6个部分,注册用户突破40万人,日均访问量近5万人次,已实现系统推广应用全覆盖,监管更高效,更好地助力精准扶贫。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