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蓝图绘到底,贵州坚定不移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
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把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作为全省大数据战略行动的主平台和主抓手,以坚强的领导、强力的措施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为全国发展大数据坚定了信心、积累了经验,探索了发展新路,形成试验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效应。
加强顶层设计 健全体制机制
高质量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需要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做保障。为此,一项又一项制度在贵州出台、先行先试。
2016年,颁布全国首部大数据法规——《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开创了全国大数据立法先河。
2017年,《贵州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年)》发布实施,成为全国首个发布省级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规划的省份。
201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数字贵州的意见》出台,贵州特色的创新举措为“数字贵州”赋能。
2019年,全国首部大数据安全保护省级层面的地方性法规《贵州省大数据安全保障条例》施行。
2020年,全国首个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指南——《贵州省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施指南》发布。
……
此外,还成立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市州政府和省直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省大数据发展领导小组,省、市两级成立大数据发展管理机构,设立省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心、省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院、省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形成了领导小组、政府机构、技术团队、平台公司、研究智库的发展管理机制。
精心谋划、精细部署、全力推动,全省形成了上下协同的强劲合力,保障了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在先行先试探索中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效。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大数据发展报告》,贵州大数据发展政策环境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国前三;获批建设的全国首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贵州大数据)通过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验收;大数据领域首个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验收;主导、参与编制大数据相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及团体标准175项。
以创新促发展,贵州一系列举措持续推进政策制度突破、体制机制探索和服务模式创新,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仅成为全国大数据体制机制创新最活跃省份之一,还初步建立起了有利于推动大数据创新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
夯实基础设施 助推产业发展
在2020年的全国两会上,“新基建”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G基站和城市轨道交通则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实,作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贵州近年来不仅在“新基建”上占得先机,还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快马加鞭”,有力推动全省大数据产业的发展。
截至目前,全省投入运营及在建的规模以上数据中心达到23个,吸引三大运营商、苹果、腾讯、华为等一批国内外龙头企业将数据中心、灾备中心落地贵州,服务器超过14.2万台,48个国家部委、行业和标志性企业数据资源落地;全省互联网出省带宽从2016年3060Gbps增长到2020年1.7万Gbps。
同时,2016至2019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42亿元,实现所有行政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全覆盖,3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覆盖率超99%,通信光缆由2016年64万公里增长至138.45万公里,信息基础设施水平从全国第29位上升到第15位。
此外,形成了贵阳贵安首个国家级大数据发展集聚区,贵阳国家高新区、遵义新蒲工业园区、贵安综合保税区(电子信息产业园)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黔南州百鸟河小镇、贵阳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成为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有了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加持,贵州大数据发展硕果累累——数字经济增速连续5年排名全国第一,数字经济吸纳就业增速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大数据产业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第三。
打通数据节点 推进共享开放
“网页搜索贵阳高新区‘淘政务’,页面跳转便能看到服务清单、企业办事、智能导办等各类服务事项,像逛淘宝一样便能线上办理你所需要的业务……”近日,贵阳高新区开展政府开放日活动,为园区20余家企业现场讲解高新区“淘政务”门户使用方法。
贵阳高新区用户进入网站,便可实现“一张网办全区事”。这不仅是近年来贵州围绕“数据从哪里来、数据放在哪里、数据如何用”问题,持续推进数据治理探索创新,开展政府数据“聚通用”攻坚会战的缩影,也是贵州省级政府电子政务服务能力综合指数排名全国第一,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三的最好佐证。
而这其中,贵州建设的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系统互通、网络互联、数据共享的“一云一网一平台”更是功不可没,它通过打造“聚通用”升级版,作为贵州“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基础设施,让数据更好地聚起来、通起来、用起来。
数据显示,云上贵州这朵“云”实现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政务应用网络通、数据通,统揽数据总量超过55PB。贵州省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在全国率先实现与国家平台相联,累计共享数据项22万余项,开放高质量数据资源1432个,有效支撑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协同办理。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建设“一云一网一平台”,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省级20家单位23张业务专网全部与电子政务外网互联互通,实现电子政务网络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事项100%“一网通办”。
(责任编辑:安博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