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二维码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养成了随手扫码的习惯。然而,真正了解二维码的人却寥寥无几。随着手机支付的日渐普及,扫二维码支付带来新的资金安全风险。
用“扫一扫”代替钱包和银行卡,已渐渐成为渗透我们日常生活的消费习惯,但伴生的风险,我们同样不能小觑:共享单车二维码被“偷梁换柱”、不法份子通过植入木马病毒的虚假二维码获取消费者的手机信息和密码,进行网络盗刷;甚至冒充供水集团,在居民家门口张贴带有二维码的虚假的水费催缴通知单,这完全是个更大的“坑”…… 这些和扫码相关的风险和漏洞关系着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不小心,“扫一扫”就会遇上陷阱,除了我们本身的防范意识要提高,更重要的是,尽快堵上扫码支付的种种漏洞和监管缺位。
案例一
赵某是一名微商,通过朋友圈销售化妆品。2016年4月24日上午11时许,一名微信昵称为“美美”的人加了她的微信,称想买一只眼霜。付款时,“美美”让赵某进入微信钱包首页,将付款二维码发给她,她扫码进行付款。赵某按照对方说的将二维码发了过去,但是对方说二维码超时失效,让再发。于是赵某又重新发送,前后一共发了三次。之后,短信提醒赵某微信绑定的银行卡已分三次消费共计1500元。
案例二
2016年10月9日23时许,北京市民张女士发现自己停放在路边的汽车上贴有“扫二维码交罚款”的“违章罚单”,她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出现“向某交通支队转账200元”的界面。由于账户内资金不足,张女士未转账成功,在朋友的提醒下她怀疑遭遇诈骗。警方通过大量走访摸排,锁定了嫌疑人杨某。经查,杨某伪造了罚单,留下自己的微信转账二维码,打印后在街头张贴。随后,杨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案例中的赵某就是混淆收付款二维码遭受财产损失,除此之外偷梁换柱也是常见的一种模式。犯罪分子将一些正规的二维码偷偷更换成自己的收款二维码,事主在付款时,实际上是将资金转到了犯罪分子的账户上。
对于如何防范二维码骗局,安全专家给普通用户支了几招
1、 二维码不能“见码就扫”,尤其要警惕陌生人发来的二维码,要谨慎扫描。
2、 扫码后如带有软件下载、安装、账号登录网页的二维码,应立即选择取消和关闭。
3、 如果手机出现收不到验证码短信的问题,很可能已经中了“隐身大盗”木马。
4、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如非必要,不要填写自己的身份证号等详细信息。
(责任编辑: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