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信息安全博士网作为中国信息安全行业的高端智库平台,一直在我国信息安全行业发展过程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高端访谈”作为中国信息安全博士网的重点主打栏目之一,将定期邀请我国信息安全行业内的顶尖级专家、学者、重要行业用户代表以及部分政府官员和产业精英,通过不同视角的深度剖析,为读者全面展示信息安全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发展及尚存在的问题,为行业发展、产业进步提供建议,并将他们的观点,通过文字、音频或视频在 “高端访谈”栏目里展播,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个人简介:陈东明,博士,副教授。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信息安全研究所教师。
1996.7获东北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99.3获东北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6.9获东北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在企业从事多年的项目研发和管理,2008.12-2009.12,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赴美国University of Arkansas(at Little Rock)做访问学者/博士后。
主持人:我们知道,东北大学软件学院是东北大学与东软集团合办的一所专业学院,那么在办学思路上、办学模式上以及培养人才的途径上,东北大学软件学院有何创新?或者说,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专业学院有何不同?
陈院长:这里,首先要谈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成立的背景。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明确提出鼓励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向软件产业,进一步促进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到2010年使我国软件产业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要求教育部门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软件人才培养规模,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软件人才培养基地。2001年12月,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了35所学校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东北大学软件学院是第一批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这是应对中国市场软件人才匮乏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决策,其培养目标是应用性、复合型、国际化高级软件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非常规的手段。我们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是东北大学软件学院与其它综合性大学专业学院管理体制上的重要区别。我们明确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定位,形成了软件学院独有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软件创造价值,教育塑造灵魂;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开拓意志、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国际新潮流的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高级软件人才;学院发展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拓宽办学途径,提高办学水平,增加办学效益,成为面向国际、国内一流的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主要办学特色:开放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质量保证为根本的工程硕士教育培养;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多渠道的国际化合作办学。
主持人:从东北大学软件学院的成长经历来看,您感觉企业参与办学的特色在哪里了?这种办学模式,就您个人感觉有哪些问题还需要不断地解决和完善?
陈院长:软件学院办学之初就倡导校企联合培养学生,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这是一项长期的建设任务,也是软件学院转变办学观念、实施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急需软件人才,使软件学院在与市场的结合中求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可以从中不断求得优秀软件人才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是高校和企业双赢的一种举措。软件学院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持,脱离了企业,软件学院的人才培养就不会落到实处。这是一种企业全方位的参与,我指的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一定要将企业引入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来。
首先,企业人员参与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吸收企业技术专家进入课程建设委员会,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形成以企业需求为输入、以适应企业需求的合格软件人才为输出的实用性高级软件人才培养体系;其次,软件学院必须建立一支校企结合的师资队伍,企业教师上讲台给学生授课;再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涵盖由企业直接参与的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两个重要实践环节;最后,还必须有全方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比如:引进企业技术资源与人力资源,与企业共同开发项目,联合培养学生,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所,建立企业实践基地,选派学生到企业做实际课题,与特色企业联合,设立学生培养方向,为企业定向培养学生。
校企合作的模式对工程实践性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首先是学生到企业从事实践活动的培养体系动态跟进及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其次是高校和企业从事校企合作的接口,存在可能的法律问题,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缺乏法律规范,个别企业单方违约,造成学校和学生的困扰;企业和学生的法律关系模糊,容易产生纠纷。
完善校企合作应该要充分考虑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高校和企业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校企合作投入,要有专人负责;制定专门而具体的校企联合办学法规,用法律的形式规范校企联合办学,进一步明晰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行业协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建立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库,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资源的辐射作用。
主持人:正因为东北大学软件学院的背景,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在培养人才的原则和目标上有何特点?
陈院长:东北大学是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全国的其他36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一样的。说到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都会将软件工程和传统的计算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计算机专业侧重于培养能创新计算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人才,软件学院培养的是工程师,是用最成熟的但不一定是最先进的技术,来开发最稳定、可靠、经济、安全的软件产品。做产品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提出概念,到架构与设计,再到实现、测试、产品发布、销售和后期维护等,既要考虑市场需求、成本控制,也要考虑性能优化、安全可靠,往往需要大的团队合作。举个例子:微软公司当初研发IE浏览器,最多的时候是900多人的团队在合作,集中了从市场营销到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等全方位的人才,规模之大令人惊讶。所以,软件学院要培养的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程序员,而是具备市场意识、产品意识、工程意识,乃至管理能力、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所遵循的原则是,培养的人才不只是懂得理论,更要在理论指导下动手实践,实践的结果还得是能经受市场检验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对我们的办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持人:在软件学院设置信息安全课程,你认为它应该凸显哪些特点?是否会有重“软”轻“硬”的现象?在教学上应该具有何特征?
陈院长: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围很广,大到国家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如防范商业企业机密泄露、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个人信息的泄露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数字签名、信息认证、数据加密等),直至安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全局安全。信息安全服务至少应该包括支持信息网络安全服务的基本理论,以及基于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结构的网络安全服务体系结构。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安全涉及面之广可能是其他专业难以企及的。东北大学软件学院从2005年开始设立了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到目前已经有3届毕业生了。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形式非常好,其平均收入水平甚至超过了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这说明我们的办学是成功的。至于东北大学软件学院的信息安全课程,我们充分地考虑到了不能将信息安全的各个方面都齐头并进,只能在信息安全基础理论的支撑下有所侧重。当然,依托于软件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充分发挥我们已有的资源优势,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但这绝对不是重“软”轻“硬”,我们的信息安全课程体系中同样设置了像电子技术基础、通信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接口与通信、汇编语言等与硬件密切相关的课程,应该是做到了软硬兼施。
主持人:在您看来,东北大学软件学院在信息安全专业的教学上的最大优势和特点是什么?它培养出来专业人才的特点是什么?适合进入哪些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陈院长:我们信息安全专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东软集团网络安全事业部、辽宁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绿盟、启明星辰等信息安全企业密切合作,开展工程实践活动。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注重对学生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从事计算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系统研究、开发和应用的能力。毕业生具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和信息安全专业知识,掌握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适应经济信息化、数字化的复合型信息安全专业人才,从事国家企事业单位、电子商务政务部门、国家军政机要等部门的信息安全工作,也可继续从事信息安全相关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有一点要强调的就是,我们的信息安全专业依托于软件学院,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编程能力。我们依托于辽宁省云计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云安全方向开展相关教学和研究。同时,依托我们已建立的专业实验室,开展病毒攻防和信息保障方面的教学和研究。
主持人:从您的背景和经历来看,您一直是从事计算机软件教学、科研、项目开发的,那么您是如何从计算机软件转向信息安全领域教学和科研的?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经验?
陈院长:东北大学软件学院从2005年设立软件工程本科专业,当时就有这样的思考,软件学院如何办出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安全专业?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师资问题,要么从外面聘请,要么培养自己的老师。在当时的情况下,很难招聘到合适的教师。所以我们的主要方式就是就地取材,培养自己的老师。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在原先软件工程研究所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信息安全研究所。记得当时,学院就让所有老师自由选择加入研究所,这样就有一部分老师选择了信息安全,我就是其中之一。我选择信息安全的原因是因为我看到即使它是一个新的专业,但有着巨大的潜力,所以应该直面应对挑战。闭门造车不行,我们加大了老师外出培训、交流的力度,我本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当然了,由于我们从事的都是IT相关领域,其中的许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所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当然,仅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我们增加投入,加强了对外合作,从课程体系的确立、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合作。我们与企业共同探讨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人员做兼职教师、与东软集团和吉林中软建立网络安全和内容安全专业实验室。就这样,慢慢地,我们的师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形成了对信息安全专业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本人也随着学院一起成长、共同进步。
总体感觉,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专业和行业要有充分的认识,明确其价值所在,这样就会有不竭的动力;其次,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IT相关行业,知识更新尤为频繁,要有充分的迎接新知识、新技术的准备;最后,学习新知识,不能光靠书本,一定要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吸纳别人先进的东西,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
主持人:您曾经有一段在企业做项目开发的经历,并有多项专利技术申请,您认为这段经历对于您从事教学、科研和学术研究有何益处?
陈院长:我在企业有过7年的项目开发和管理的工作经历,可以说这段经历使我终生受益。当初我选择到软件学院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我的这段企业经历。实践证明,企业经历对软件学院的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软件学院要培养的是软件实用性人才,很难想象,脱离了企业的纯理论教学能培养出实用性人才。我想最好的检验办法是学生的参与和反馈,现在学生对纯理论教学的方法不太认可,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学习效果不明显。而当老师将企业的切身经历融入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会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流,课堂参与度大大提高。比如说,在讲授软件工程课程的时候,老师可以按照企业实际案例进行讲解,并与学生分享项目开发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以及获得的宝贵经验,这些是书本里面找不到,而恰恰是学生孜孜追求的。
对大多数软件学院来说,从事科研和学术研究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遍地开花。首先,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的目标客观上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因此我们不可能做到像传统学科一样追求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力。但科研工作也不可或缺,但应重点突出,体现特色,我们的科学研究重点应放在与企业的合作上,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主持人:结合东北大学软件学院的情况,请您谈一下您对高校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些个人观点和思路?包括在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
陈院长:我个人认为,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信息安全专业基础不一样,建设的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在专业建设上投入也不一样。比如说,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较早设立信息安全专业的高校,在建立之初,其师资力量、科研根基和基础设施就比较优越。而后设立的一些信息安全专业,各个环节都相对薄弱,他们基本都是在逐步开展专业建设,不断使专业发展壮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各行各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决定了高校设立信息安全专业,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是刻不容缓的。至于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我想首先要认识信息安全的专业特点和知识结构:信息安全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信息安全技术具有整体性和底层性的特点;还要确保信息安全是一种系统工程。其次要做到以下几点:实行分类培养:根据市场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分类培养(特色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强调课程设置的规范性,并与国际接轨;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的课程体系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企业指导的实训实习,强调实践创新;加强师资培养:从市场直接获得成熟的师资的难度不大,尤其对知识更新较快的领域,要立足于对已有人员的培养,送部分师资到企业接受生产实践后,再回到学校从事教学工作。
(责任编辑:管理员)